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对于韩方之争,最初是当闹剧看,抱定宗旨不掺合,不发言。看着看着跌了眼镜生了气,忍不住发了言。眼看话题越偏越远,似没有穷尽之时,却渐渐领会了些新的意思,也不再觉得这场纷争无聊了。试记录一下我的胡思乱想。

1、永远不要试图去说服极端份子。在任何一场争论中,总有一些持极端看法的人。他们只听得进自己想听的话,对于任何其它声音会按照“对自己有利的”原则过滤筛选。方舟子自己和他的铁杆粉丝都是这样的人,后期有些反韩的人加入,韩粉中也有些这样的人。对于这部分人,对方或者第三方说什么做什么都不会影响其基本看法。如果在台湾选举中,他们就属于深蓝深绿群,不论马英九、蔡英文本人及其支持者表现如何,都会选择无条件支持。在选举里,这被算作基本票。

极端份子往往嗓门很大,行动很激烈,但极端份子绝不是社会的全部。这个社会还有很多人,看法相对中庸,也许有立场,但立场有调整空间;还有些人不求甚解,纯看热闹;另有很多人,根本不关心发生什么事。这些人,可以统称为中间派。中间派最初是不发言的,就算有的人心里有立场有看法,也不发言。但随着话题的持续和扩大,中间派会渐次被卷入进来。

一个社会的极端派如果过多,民主前景堪忧,比如象印度这样的国家,之所以民主搞了很多年还是问题丛生,跟宗教有很大关系,因为宗教将人划分为不同的派别,其政治立场和观点几乎是不可更改的。中间派比较多的国家相对有民主基础,因为这部分人的观点是会随着争论的深入发生变化的。当然,因为愚昧,他们可能被误导,尤其在最初几年,但长期被误导的可能性并不大。很多人担心中国人的整体素质,我以前也担心,现在反而相对乐观。因为中国从五四运动到文革,把人的基本信仰摧毁得差不多了,文革也应该让中国人的心里对极左有了很大的戒心,因此中国人里的中间派应该是占多数的。中国人也以务实出名。真要让公众有渠道表达自己的意见了,也许最初会光怪陆离,一片混乱,花点时间,经历点教训,有机会往好的方向走。中间派多的社会总是比极端份子多的社会更有前途。

2、话题偏移是正常的。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考虑问题的方式、角度不一样,对同一场论争的感受不一样,关注的方向也不可能一样,再加上论争双方或多或少都会将话题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拐,所以任何一场公开的论战,一旦有很多人参与就必然会发生各种偏移,就会产生各种杂音噪音。

以韩方之争为例,原本争论韩寒的文章是否代笔,话题一偏再偏,最后发展到了起诉质疑者是否是压制言论自由的问题。相较而言,还是后一个问题的讨论更有营养,虽然话题拐过来的方式逻辑怪异曲折了一些。还有人在讨论辩论的风度问题,有人在讨论竞争的公平问题,有人在讨论阶层分化问题,各种偏移就不一一细述了。

我最初搞不懂韩寒起诉怎么就变成不尊重言论自由了,也搞不懂韩寒起诉怎么就是没有辩论的风度了以及这场争论怎么又跟谁投诚混成一团了等等。没错,这些讨论是在不断将话题拉偏,但公共议题的偏移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在这过程中,我们应该选择面对接受,而不是愤怒逃离。有些自己最初很排斥的反对意见,回过头来看也有其合理之处。

挑起公众话题是公开选举中很常见的现象。辟如台湾选举中,民进党一向以善于挑起话题而著称,陈水扁们打出台湾人的台湾的口号,将外省人和台湾本地人的矛盾变成了公众议题,且反复在这个问题上做文章,从当年搞全民公投,到这次称“九二共识是卖台湾”,方式有变化,骨子里是一个议题。这种方式因为被滥用,逐渐失去了最初的效力,被更多人认定为炒作,甚至有人批评民进党借政治议题的炒作拉大了台湾族群的矛盾,但不可否认这个议题的出现有其历史合理性,它把普通民众的一个心结放到了台面上。上上届陈水扁以两颗子弹成功拉偏议题,置之死地而后生,当时竞选连任,但也因此遭致了大多数公众的反感,为2008年民进党的败选埋下了种子。正是这两颗子弹让原来的沉默的中间派站了出来,让一些浅绿变成了浅蓝,泛蓝阵营有了更大的民意基础。这说明如果仅是炒作议题长期愚弄公众不大可能。在这过程中,很多中间派从原来不关心变成关心,从原来不屑于发言表态到站出来表态,也是因话题不断偏移,从最初也许是刻意为之的无聊话题进入到了公众不得不关心的更严肃的问题。这也许也是我们未来要面对的一个过程。

话题:



0

推荐

王晓冰

王晓冰

21篇文章 8年前更新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季节。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