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昨晚回来,发现门口的公共汽车站牌从393换成了16。新刷过漆的牌子还没来得及写上新的站名和详细路线,只有一个大大的蓝色的"16"醒目地伫立在眼前。这代表着我熟悉的那趟车已经彻底地从我的生活里消失了。

       从今年4月我们搬到这个小区起,393就一直是生活中的一部份。这是离我们最近的一趟公交车,也是在现实范围内(徒步可及)唯一的一条线路。除此之外,就只有距离我们还有两公里之遥,步行约需二十分钟的22路。

       那时我才刚刚上班,一个月千把块钱的薪水在房租和柴米油盐的压力面前简直形同虚设。于是坐393成为上班唯一的选择。

       393从早上五点半发车,晚上十点收工,每十五分钟一趟。393是趟不错的公交车。因为站短,而且跨越的是从四环到三环的这段距离,所以公交车常有的那些缺点它都没有。比如说从不堵车,从不迟到。它倒是常常提前到站。车上的乘务员一看都是新手,找钱很慢,要算上一会,但是工作热情很高。而且最为人称道的一点是它从不拥挤,哪怕在上下班的高峰,它也从没达到过让人腹背受敌、肌肤相亲的程度。它永远会绅士地保持一点人与人之间的正常距离,更多地时候总是留出足够的座位给这些依赖它的平民们。

       有时候我们也觉得有一些小小的不便。因为门口只有这么一趟公交车,让人无从选择,无论你去哪里。它可能也是北京现有的距离最短的一趟公交车。从二里庄到北太平庄,全程不会超过四公里,一共分成七站,每一站都出奇地短。每次出门都必须换乘好几次车方能到达。

       但是这些都不影响我们喜欢并且依赖这列公交。毕竟这是我们通向城市中心地带唯一的桥梁。小区里的老太太曾经跟我说过,以前没有393的时候,这里的居民出行有多么不便。这一点对于老人尤其是。有时候我们也想,如果它的距离再长一点,能直接通到市里就更好了。

       后来才知道,这原本并非梦想。在最初的设计里,是打算把终点设在牡丹园的22路拉过来。这样做,只需延长三站。而居民却可以从二里庄直穿四环、三环和二环,一直坐到西单和前门。但是这个计划却最终搁浅了。原因是以牡丹园为界分属两个区管理,由于两个区之间未能达成协议,二里庄所在的小区决定自己开通一条公交线路。这就是393的由来。

       后来我们开始打车或者骑车。虽然并非每次,不过坐393的机会还是越来越少了。在我发现393消失的时候,实际上它已经消失好几天了。另一个与之相关的消息是公交车的价格在今年12月1日从五毛涨到了一元。二者似乎是有些关系。也许为了减轻老百姓的负担,公交线路的管理部门把16路开到了我们的小区门口。新开通的这条线路从二里庄通到西直门,沿途经过十几个站。

       今天中午我又在熟悉的站台等着车,看着只有一个光秃秃的"16"的站牌,我的心里有些没底。不知道这趟16是不是现实。也许刚刚改换线路,还没有通车吧?但是我的周围还有些人,他们也在等车。这增加了我的信心。

       等了有一会,车还没来。我开始怀念我们的393了,我们的从不误点的393。我想起从蓟门桥通往西直门那条白天骑自行车都堵车的路,料定这新16一定会让我们"等到花儿也谢了"。

       事情当然不像想像中那么恐怖。16路还是来了,只是人显然多了许多。车上的乘务员也变得很"专业"。"专业"的意思是乘务员都老到,除了会提醒上车的人买票以外,一般一声不吭。他从不报站,对于乘客的询问也能安之若素。偏偏不识趣的乘客也多得很,由于没有别的途径可以知道新16的线路,他们仍然不畏难地试图从他的金口中问出点什么。

       一群人下车了,又有一群人上车了。旁边的一个老太太发着牢骚:还不如原来的393呢,这哪是方便交通,比以前还麻烦了,出来是一条线,回去又是一条线,真让人不明白。车厢里一片共鸣。也许为了方便,我们真的还可以想得更体贴更周到一些。如果方便是第一位的,我们一直盼望着的22早就过来了。

       新的16路就这样开进了我们的生活。我的393也许现在或者过几个月过几年还会出现在一条陌生的线路上,也许就此不复存在。

——还是旧文,要不是这篇文章,我早记不起来393了。

话题:



0

推荐

王晓冰

王晓冰

21篇文章 8年前更新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季节。

文章